□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黄晓纯
“宝宝总是要求别人重复讲话才听得清楚;或是看电视时总是将电视机的音量调得很高;对喊叫声、门铃声反应迟钝等,这些蛛丝马迹均意味着孩子的听力可能受损,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耳专科检查、治疗。”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陈晓川主治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提到。
宝宝出生后,大多数的耳朵畸形经过常规检查,基本能发现问题,但是听力障碍却很难通过常规检查发现。大多数父母总是等到发现小孩对声音没有反应时才带宝宝到医院检查治疗,但此时已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及早帮助发现孩子听力障碍,越早诊断,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陈晓川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一周岁以内的听力障碍患儿接受早期科学干预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使听觉、语言能力得到快速恢复,长大后能够参与社会交流活动,基本达到正常同龄人的听力水平。
据了解,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检测,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检查。宝宝出生后3~5天便可进行初筛,整个过程无创且快速。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自2009年开展该项技术以来,已成功筛查了40多例听力障碍患儿。
陈医师提醒,听力障碍如不能被及时发现,不但妨碍到儿童言语和认知发育、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对整个家庭在相互间的沟通、心理和经济负担上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等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上更需引起重视,即使初筛时正常,仍有可能表现为迟发性耳聋(出生几个月到1~2岁才出现),家长需高度重视,遵医嘱,定期复筛。 此外,陈医师还提到,体内带有药物性耳聋易感基因的小儿在日后打针用药中如果接触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两者相遇产生突变将有致聋的危险。新生儿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查找出体内是否携带有药物性耳聋易感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药物性耳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