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正在为患儿实施新生儿PICC置管术。邹仰光 摄
本报讯(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黄晓纯)近日,市人民医院新生儿中心成功实施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为4名胎龄不足28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后续救治开辟了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是该院新生儿救治、护理实力的又一力证。
对于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静脉通路的建立是确保各种急救药物应用、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得以实施的有效保障。据了解,该院收治的4名危重新生儿实为两对试管婴儿双胞胎,最小的仅有0.88kg,最大的也不过1.32kg,其中一名患儿还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试管双胞胎婴儿本就体质羸弱、营养较差,尤其还是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婴儿,各个器官和发育均不健全,更易患呼吸道并发症、败血症或是黄疸病等,罹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患儿收治于新生儿中心时,神志不清,口周青紫,必须予呼吸机辅助呼吸,随时需要应用各种急救药物;并由于早产儿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功能差且受本身疾病影响,静脉外营养不能满足其代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打通静脉通道供给营养对其维系弱小生命尤为重要。
由于患儿皮肤薄,外周静脉细如发丝,血管脆性大,穿刺极度困难,且反复穿刺对患儿有较大的痛性刺激;此外,高浓度的营养液和局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患儿极细的外周静脉刺激大,极易出现静脉炎、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9月底刚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学成归来的新生儿中心副护士长王婉洪、林创廷主治医师在对患儿病情、置管时机及外周静脉情况进行了反复的评估后,最终决定为4名婴儿实施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即PICC置管术),并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护士长李于凡主管护到院指导。
据了解,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技术水平要求更高,置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穿刺、送管困难,管道异位,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王婉洪、林创廷等做足充分准备,但因之前输送急救药物及营养需要,多次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使患儿血管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这给穿刺、送管造成不小的难度。在李护士长帮助下,王婉洪、林创廷最终成功为4名“袖珍宝宝”实施了PICC置管术。“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是目前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肠道外营养和治疗用药的有效、理想静脉通路。该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较强药物患儿提供静脉通道,可避免反复表浅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身心伤害,并为患儿成功救治创造良好的条件,明显提高抢救成活率。”王婉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