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患者服务 » 健康讲堂 » 健康知识 » 正文
 

儿童心理问题凸显低龄化,市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指出 治心理行为问题家庭教育是关键

发布时间: 2016-03-21 11:30:33   浏览次数:   

□记者 陈星星 通讯员 黄晓纯   

厌学、焦虑、多动、自闭、抑郁……越来越多儿童被贴上了心理行为问题标签。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与精神科杨银喜主治医师表示,近年来,心理行为问题都有逐年增多并低龄发展的趋势。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有哪些表现?   

有时家长会不经意发现,平常乖巧无比的孩子时不时反复吸吮手指、咬指甲、咬衣服、眨眼,有的甚至还会有玩弄生殖器和拔毛癖等怪癖。当家长发现孩子这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时,往往会恼羞成怒,“武力镇压”。事实上,孩子以上的怪习惯是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杨银喜表示,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及抽动障碍等行为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心境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及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等心理发育障碍儿童患者也占心理门诊患者的大部分。而厌学、多动、焦虑、学习困难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学龄期儿童碰到的常见问题,也应视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杨银喜表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将严重阻碍孩子潜能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塑造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等。虽影响因素很多,但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及父母间关系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父母时刻都在对孩子进行“潜教育”,孩子好或坏的习惯大多师从其父母。因此,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当然,部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有其明显的生物学因素,应注意区分,如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双相障碍等,这时候责怪自己对孩子关爱不足,其实并不正确。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该承担什么角色?   

杨银喜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发现问题时,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比如,经常有家长对孩子喜欢说谎很苦恼,要怎么办?是怒斥还是打骂?对此,杨银喜表示,责骂并不是好方法。他建议,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守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尽量完成。其次,要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问清楚孩子是否是在做错事情后出于自我保护、逃避责任、害怕被惩罚而说谎,或是为了实现某个愿望而说谎,还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说谎。如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惩罚,将适得其反。当孩子说谎奏效之后,只会使说谎行为得到强化。   

因此,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揭穿谎言后,要认真倾听,鼓励孩子说真话,了解真实目的,与其探讨解决方法,同时帮助他认识说谎的危害性,以消除孩子说谎的动机。如果孩子承认说谎并表示要改正,家长应该相信并给予鼓励;反之,宜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等双方情绪平复后再谈。   

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哪些误区?   

误区一,崇信快乐教育、释放天性。有家长认为学习不该存在逼迫,但没有限制的快乐教育、释放天性,可能培养出一个连基本礼貌、知识、能力都没有的人。   

误区二,不懂得处理好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在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里,应与孩子做朋友,玩成一片。然而,长时间的“朋友”关系,容易使家长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严,孩子不受管教。 

误区三,爱攀比。大部分家长不可避免地拿别人家孩子与自家孩子作对比。但,“你看你的同学某某某,人家考得多好,你却这样”之类的话最容易让孩子反感,严重时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卑。   

误区四,过分溺爱或过分管制,缺乏界限感。一些家庭过度溺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但过度包办将造成孩子的动手、独立和社交能力都差人一等;同时,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而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的孩子常被要求需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容易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变得胆小、怕事、自卑。   

误区五,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孩子吃不下,家长却执意要求把饭吃完,不知饭前吃了零食;想看电视,却遭到父母一味拒绝,或以条件交换。这些都容易让孩子觉得委屈,产生抵触情绪,双方自然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感觉孩子越来越难管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倾听、理解,然后才是建议。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